如今,边度假、边工作已经不是新鲜事。随着移动技术嵌入工作和生活,在家办公、远程办公、移动办公等使得工作场所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,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可选性不断增加。近年来,国际上数字游民正在兴起和活跃,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推行“数字游民签证”。
“地理套利”让数字游牧成为可能
最初只是因为兴趣,90后小杨和朋友搭建了一个自由职业者的线上社群。随着成员逐渐增多,2021年,小杨开始全职运营这个线上社群,目前已有近3000名会员,其中有不少数字游民。“25-35岁,单身的居多,女性居多,工作种类还挺丰富的:自由撰稿人、设计师、插画师、IT程序员、自媒体人……”这是小杨对国内数字游民的描述。
(资料图)
数字游民,是指过着数字游牧生活的人,最初源于1997年一本名为《Digital Nomad》(数字游牧)的书。书中论述了一个观点:“技术可能会让社会回归游牧的生活方式。”前几年,数字游牧被视为一种新兴的青年旅行形式,旅行者到旅行目的地后与当地人互动、体验生活,感受不同的文化,增长知识。
数字游民的活跃带动了许多地区旅游业的发展,“数字游民”的概念也正在被重塑。如今,数字游民是指经常移动、摆脱了地理空间限制的专业人士,只要一台电脑和网络,他们就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活和工作。
离开生活成本高昂的一线城市,但仍然能保留接近于一线城市的收入,被称为“地理套利”,这是让数字游牧成为可能的原因之一。一个名为“游牧清单”(Nomad List)的全球性网站在其首页推荐了许多适合远程工作的城市,泰国、印度尼西亚、越南等多个东南亚国家、地区的城市上榜。这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不仅气候宜人、食物美味、城市安全,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区物价较低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发达的网络设施,因此备受数字游民的喜爱。
数字游民并不是无业游民
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,数字游民都是一个较为新兴的概念和生活方式。人们对数字游民有着这样的刻板印象:自由职业者、千禧一代、到世界各地旅行、在遥远的海滩上用笔记本电脑工作……许多人误以为数字游民等同于自由职业,或是收入不稳定、朝不保夕。
其实不然。“自由职业是一种工作方式,而数字游民是一种生活方式。”小杨说,做数字游民重要的前提是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。
数字游民可以先选择一份不限制地点的工作,或进行创业,让自己过上这种生活。有些人是先选择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,再寻找适合的工作机会。3年前,开始变成数字游民的小陈是后者。
成长在深圳、因留学前往美国的85后小陈,十几年前就开始全球旅行、旅居。对她来说,最初一边旅行、一边工作是可以兼顾现实与梦想的“中庸之道”。成为数字游民、来到物价水平相对较低的地方后,对比以前在国际化大都市高消费、高收入的生活,她切身体会到了“地理套利”的优势。
一项研究把数字游民划分成了5种不同类型:数字游民自由职业者、数字游民企业家(创业家)、受薪数字游民、实验性数字游民和空想式数字游民。前两种是比较传统的数字游民工作类型,后两种是仍在尝试探索或处于规划状态的数字游民类型,而受薪数字游民是当下快速增长的一种数字游民形式,是指受雇于一个公司、有薪水和劳动合同,同时不受地理限制,可以自主决定居住地和办公地。最近几年,受新冠疫情的影响,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远程办公的可能性和灵活性,国际上一些互联网公司甚至鼓励员工远程办公。
选择做数字游民不等于选择不奋斗,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节奏。受薪、受雇能保证稳定的收入,因此成为数字游民越来越青睐的工作方式。“按理想的速度往前走会比较好。”小陈说。
数字游民催生旅游新业态
虽然数字游民的定义被不断更新,但旧有的弊端仍然存在,比如,经常搬迁会影响到工作效率,也会带来孤独感。
“刚开始旅居的时候,我不太想去找其他数字游民,心里还是想着要尽量融入当地。可是后来我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,我现在很多朋友都是来自各个国家的数字游民。”小陈说。热爱旅行和冒险是数字游民的共同特征,虽然孤独感无法冲淡他们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,但对于独自旅行或旅居的数字游民来说,他们还是倾向于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组成圈子。
目前,一些地方正在抓住数字游民的需求,着力打造新的增长点。云南大理、浙江安吉等一些宜居城市已经行动起来,通过搭建数字游民社区、共享办公空间等吸引人们前去旅居。数字游民的聚集为当地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,契合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旅游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。
摘编自5月16日《中国青年报》 王婧文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