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过去的“五一”小长假,从旅游到餐饮住宿再现旺盛人气。当人们穿行于熙攘闹市,徜徉于秀丽风光,闲坐于庭院树下,游玩和美食固然是假期“主菜”,手边端起的茶盏和咖啡杯,也是不可缺少的闲适味道。你是茶道中人,还是“咖啡星人”?茶和咖啡这两种饮品,在今天很多人日常生活、文化休闲场景中扮演重要角色,品味悠长。
饮味图鉴:右手茶盏,左手咖啡
(相关资料图)
唐代陆羽所著的《茶经》中说: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,闻于鲁周公。”又云:“荡昏寐,饮之以茶。”春水煎茶、新火试茶,得闲须饮茶,忙碌时也得随身携茶一杯……茶这种起源于中国、传承千年的饮品,是我们衣食住行里的重要一环,对于国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来说都不能缺位。喝茶不只提神,构成健康绿色生活方式的一部分,茶品茶具也是生活仪式感的一种外在体验。我国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,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报告,2022年全国茶园面积达4995.40万亩,干毛茶总产值再创历史新高,达到3180.68亿元。
咖啡作为“舶来品”,没有茶那样历史悠久,不过也颇受青睐。从小众到大众,咖啡的流行普及和连锁咖啡店的发展大有关系,近年来在文旅街区,走文艺、精品或网红路线的咖啡店几乎随处可见,颜值高的创意咖啡,低至5元的平价咖啡,方寸之地的咖啡店竟“卷”出了高密度多层次的格局。
无论节假日休闲还是工作社交,茶和咖啡的热度不减,是内需市场的一个缩影,多年来它们陪伴着消费者、游客,一起打造温馨的消费环境,面对着需求变化,见证了烟火气的起起伏伏,也从中映射了创业的变迁和不易。
传承、创新,才能历久弥香
中国是茶的故乡,2022年,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近年《梦华录》等影视的热播,让点茶、茶宴在屏幕上再现,非遗技艺惊艳世人,清水画丹青、袅袅生茶香的茶百戏,被网友惊喜呼为宋朝的“咖啡拉花”。优秀传统文化遭遇新消费场景,茶文化更为熠熠生辉,品茶成了生活美学的承载形式。“围炉煮茶”火爆出圈,主打兼具雅致和趣味、古典和时尚的氛围感。最近媒体报道,成都、南京等地茶馆又纷纷推出围炉冰茶套餐,成为年轻人假期新选择,煮茶改为冷萃茶,点心从坚果变为水果甜品。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,“五一”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.74亿人次,同比增长70.83%。其中茶自然占有一席之地,官方“盘点”中就提及:各地相继推出看展式社交、国风汉服、围炉煮茶、音乐雅集等活动。
速溶咖啡等简便的形式,是70后、80后脑海中的咖啡初印象。伴随消费市场转型,手冲咖啡、蒸馏咖啡、滴滤咖啡、冷萃咖啡琳琅满目,咖啡饕客们对产地、品种娓娓道来。适合资深爱好者的咖啡机、咖啡套装热度居高不下,便携的常温咖啡、胶囊咖啡液也备受欢迎。咖啡节、咖啡市集围绕品鉴主题举行文化交流,成了网红打卡必到处。除了大中城市,小城市的咖啡店密度逐渐提升,“在县城开咖啡馆的小镇青年”等话题被热议。布局下沉市场的除了回老家创业的试水者,各大连锁咖啡巨头是主力。
可以看到,茶和咖啡的经久不衰,不仅缘于其历史、文化、口味等种种因素,更与创新发展息息相关,虽各自路径有异,但探索尝试有相类之处——并非简单地推出咖啡味茶饮,或者咖啡里加入了茶口味,而是产品创意不断、社交属性增值、提升文化品位,从而打造饮品产业和市场殊途同归的亮点。
茶文化和咖啡文化,互鉴中发展
茶之味,含蓄淡雅,醇厚悠长,包容好客;咖啡香里浓缩着生活和工作的充实与忙碌。
一杯一盏细品,茶之味和咖啡香,正如人生滋味一样,健康安全是底线,多姿多彩是增色添彩,面向长远,还有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、完善。包括茶产业怎样不断创新消费场景、提升活力,又要通过适当包装“瘦身”拒绝浪费。
相比茶在生活中的高渗透、普及率,咖啡除了在一二线城市,目前在更多地方要靠不时的社交话题曝光来维持热度,深度进入下沉市场时,应关注怎样与本土需求融合,不止于“网红”味,还能满足更多人的多样需要。特色咖啡小店作为创业新风口,能否稳固发展,实现真正的消费升级,而非短暂性消费议题,值得重视。
如今茶文化飘香世界,成为中华文化的“名片”之一。茶和咖啡,虽一中一“洋”,但长久以来两者皆象征着品质的生活。历久弥新的茶文化和咖啡文化,展示了传统形象和现代化发展的融汇,反映了文化的互动交流。在今天,我们品茶香茶韵,也尝咖啡醇味,文化文明的传承是共通的,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是共通的,包容互鉴、创新发展,提供持续优质的供给、创造健康向上的文化价值,将满足更多人的品质生活需求。
评论员 薛蓓
校对 盛媛媛
标签: